【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公益广告海报•道德模范类
皮肤黝黑,干事利落……这是肖体奎给人的第一印象。今年67岁的他,是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仁市潘家庄镇下溪村的一名护林员,从事森林管护、植树造林工作30多年。 肖体奎正在管护森林 走进肖体奎家里,虽然只有几件简单的家具,却显得整洁温馨。递上一杯热茶后,他开始讲述在山上的经历。 “上世纪80年代初,附近几片山头都是‘和尚头’,处处‘鸡爪沟’,生态环境很糟糕。”肖体奎告诉记者,1984年,他向村里申请承包了村集体的1500余亩荒山,开始了拓荒造林生涯。 1999年,他被聘为“珠江防护林工程”护林员,每日巡山20多公里,守护着村里近2万亩林区。 2012年,肖体奎自筹资金25万元,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带领乡亲们在陡峭的山岭之中开辟出一条宽4米、长7公里的林区道路。 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多出了1万多亩树林。如今,这些树林已经成为村民的“绿色银行”,大家从中获得了稳定的收入,肖体奎也成了村民的致富带头人,并成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 一双解放鞋、一把镢头、一把铁锹、一把镰刀、一个背筐就是他的造林工具。由于没钱向外购买种子、树苗,肖体奎就自己育苗,他每天穿梭于丛林之中,去寻找采摘杉树种子,在春天到来时把种苗育上,冬季就可以移栽了。 看...
最近,每天一大早,杜富佳就到抖音直播间开展带货活动。直播间里,她站在沙塘村茶园基地中,一边向大家介绍茶叶产品,一边端着茶杯对着镜头展示,认真地当着“推销员”。 去年6月,杜富佳成为湄潭县人民医院派驻抄乐镇沙塘村第一书记,“虽然工作繁忙,但每一天都在接触新的事物,吸收新的知识。”杜富佳说,刚到沙塘村时,只要有空闲,就会带上一支笔和一个笔记本,到村子里转转,到群众家中坐坐,了解村里的情况,让自己融入村子中,融入群众中去。 “不懂就问,不会就学,现在已经没有了当初的懵懂,成熟了许多。”在村干部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杜富佳很快找准方向投入火热的乡村振兴事业中。 沙塘村发展茶产业有些年头,但由于该村地势偏远,出现了茶青收购价格不高、销路不畅等问题,杜富佳与村干部决定利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在严格执行茶园统防统治的基础上,与贵州溪牧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签署共建高标准生态茶园基地协议,搭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四位一体”乡村振兴模式,并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将茶叶的“故事、味道、内涵、文化”分享给广大“爱茶人”,以此拓宽优质茶叶销售渠道,提升沙塘村茶产业附加值,实现品牌溢价,助力茶农增收。 “勇...
7月,高考结束,学生迎来假期,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实验高级中学副校长刘秀祥却越发忙碌。他既要帮助学生填报志愿,又要为考上大学的困难学生对接资助,还要为新一届入学学生筹备资助事宜…… 课堂上刘秀祥生动授课 走进刘秀祥省级名师工作室,外墙上的八个大字“厚德重智,德育先行”格外引人注目,这不仅是工作室的行动方针,更是镌刻在刘秀祥心中的教育理念。 “教育的意义不在当下,而在未来。”刘秀祥说,教育薄弱地区的孩子普遍自卑、迷茫和缺乏目标,需要德育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树立远大理想,成长为有孝心、懂感恩,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 无论再忙,刘秀祥都坚持当班主任。他说,德育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只有和学生在一起的时间足够多,才能真正了解学生、走近学生。 望谟县第三中学副校长付占一,是最早加入刘秀祥省级名师工作室的成员之一。他说,工作室将外面的名师引进来,将望谟的教师送出去。教育理念在变化,德育真正让学生变得更加优秀、自信。 该工作室成立以来,分别与北京、江苏、山东等地的多所友好学校的机构加强了交流,每年定期组织约50名教师外出听课、观摩和培训,开展教育教研、师德师风、党史学习等讲座200多场,有效促进了区...
7月,开阳县南江乡,群山含黛,流云飞跃,峡谷风光引来四方游客。 南江地处开阳南部,拥有险峻峡谷、刺激漂流以及十里画廊的美景。全乡共有2万余名群众,南江派出所16位民警、辅警,守护着这方天地的安全。 刘天周入户为居民宣传“反诈”知识 “最近天气炎热,游客增多,在漂流时一定要做好防护,保障每一名游客的安全。”入伏后,所长刘天周时常顶着烈日走访、服务景区、村寨,宣传交通安全、调解纠纷……用真诚和贴心的服务谱写警民鱼水情。 “在刘所长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代基层警察的精气神。”聊起刘天周跳入化粪池中营救村民的事情,当地百姓纷纷点赞。 去年9月17日,刘天周驾车途经南江村谷坝组时,突闻一阵杂乱的呼救声,便与同事循声赶去。在得知两位村民晕倒在化粪池、生命危在旦夕时,刘天周义无反顾地跳入化粪池中。 有急救常识的刘天周当然知道危险,但一秒钟的耽误就可能导致群众生命的逝去。来不及考虑个人安危,刘天周奋力将一名昏迷的村民托举起来。喘了几口气后,再次钻入池中抢救第二名村民。但因吸入大量有毒气体,他最终晕倒在化粪池内……昏迷近20小时后,在医院经抢救后苏醒的刘天周,说的第一句话是:“救的人怎么样了?” “这事发生在刘天周身上,...
“这个披肩上有石榴、凤凰,一位母亲把‘望女成凤’‘多子多福’的美好祝福都表达在上面……”近日,在松桃自治县七星广场贵州省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以苗族元素为主的苗绣服饰、苗药、银饰、家居用品、旅游商品等产品琳琅满目、花样繁多。公司总经理石丽平手拿苗绣披肩,正向绣娘们讲述着松桃苗绣背后的故事。 在松桃,一直保留传承着一门古老手艺——苗绣。说到苗绣,当地群众都会想起全国人大代表、松桃苗绣第七代传承人石丽平。 苗绣既是文化,又是产业。“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刺绣,对我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从2000年开始,石丽平用8年时间,徒步3万多里路,收集资料,整理记录苗绣的历史和技艺。 在记录的同时,石丽平也组建起松桃苗绣团队,到乡村推广苗绣,组织培训绣娘,带动当地群众传承民族手艺。她们当中,有留守妇女,有返乡农民工,还有下岗女工,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方式,绣娘们有提成、有干劲,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用一针一线绣出了致富新生活。 20余年如一日,制作苗绣、传承苗绣,在石丽平的带动下,松桃苗绣得到较快发展。2021年,松桃苗绣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松桃苗绣是民族文化的载...
盛夏,走进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白墙青瓦的民居错落有致,柏油路宽阔干净,空气中酒香浓郁,村口“美丽岩博”4个字格外引人注目。 这看似普通的4个字背后,是岩博联村党委书记余留芬21年带领全村群众苦干实干,让曾经贫穷落后的小山村逆风翻盘的故事。 余留芬(摄影/程洁) 不通路、不通电、不通水,村集体经济为零,全村人均年收入不足800元,三分之一的村民挣扎在“温饱线”上——这是2001年的岩博村。 那年元旦,在原村党支部书记肖直庆的举荐下,余留芬接过了岩博村党支部书记(2013年9月成为村党委书记)的重担。肖直庆选她并非没有原因,她开过饭馆、小卖部,是村里第一个修砖房的人,全村数她脑子最活。 肖直庆看好她,可村民们却不这么想。 “岩博村什么时候轮到女人当家?”“男人都做不成的事情,她能做成?”余留芬第一次召开群众会讨论修路事宜,就遭到不少村民的质疑。 群众会虽然开得不成功,但余留芬却越挫越勇,暗暗发誓“一定要干出个名堂来”。 岩博村供图 几经周折,余留芬在上任不到一周的时间里,顺利推动了通村路的修建。缺资金?她自掏腰包拿出4万元垫上;缺劳动力?她和群众一起抡大锤。历时3个月,岩博村的通村路修通了。 路通了,发展也要跟上。 ...
7月的轧钢车间,热浪愈发逼人。机器中碰撞翻滚的钢铁,每时每刻都摩擦迸发出大量火星。 车间内,杨延一身灰白色工装,笑脸盈盈、眼神坚毅……这是他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 杨延,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级“劳模示范性创新工作室”领衔人,现为首钢水钢集团公司钢轧事业部主任工程师,轧钢高级工程师,陆续开发出二线、三线、四线、五线切分工艺,是实至名归的中国钢铁行业“切分王”。 “最近,我们的左旋锚杆钢筋切分工艺的开发取得了新突破,5月份开始批量生产,新工艺下轧制产量提升30%,能耗降低12%。”杨延说。 1991年,23岁的杨延进入水钢原二轧厂工作,至今已与轧钢机器相伴31载,从青春年少到两鬓添霜,他将青春、智慧和汗水都献给了钢轧事业。“刚走上工作岗位,我从操作工干起,那是个精细活儿,工作中不仅需要忍耐高温,更需要全神贯注,容不得半点马虎。”杨延说。 这一干,就是7年。1998年,调入管理岗位的杨延也正式开启了他轧钢切分工艺的攻坚克难之旅。“轧钢的切分工艺,就像将一个长条形面团制作成一根根面条,螺纹钢筋切分数越多,对工艺技术的要求就越高。”杨延说。 到2001年时,接到二线切分工艺任务的杨延披星戴月连轴转。开发、设计、改进工艺……伏案...
7月11日,贵州省残疾人羽毛球训练基地。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接近1年,但基地外祝贺运动员们载誉归来的横幅还在。2021年9月,在2020东京残奥会上,贵州姑娘程和芳获得了羽毛球SL4级金牌以及女子双打SL3-SU5级银牌。这是羽毛球项目第一次进入残奥会的大家庭,程和芳创造了历史。 程和芳,2020东京残奥会羽毛球SL4级金牌。 走近训练基地的时候,能够听到场馆里剧烈的声响。这是属于运动员独特的声音,浸满汗水的口号、鞋底与地板不断拍打……程和芳从十几岁开始就在这里训练了。因为采访,她穿着一件红色的运动服站在门口等,远远地问:“是你吗?”她走路的样子有点跛,一问才知道是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但这并不妨碍程和芳成为顶级运动员,在日复一日的羽毛球训练中,她的腿部肌肉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如果和以前比,其实走起来没有这么跛了,害怕去动,肌肉反而会萎缩。” 训练中的程和芳 2009年冬,一次省残联的运动员选拔改变了程和芳的命运。她记得大约有30余名年龄相仿的孩子从全省各地被选到了贵阳参加集训,这种高强度训练的感觉既辛苦又快乐。“有一点想家,但更多是向往”,因此在确定进入省队后,程和芳不顾家里反对,决心留下来试一试。正是这一试,让她发现了自己的...
7月15日,贵州航天职院2022年暑期“三下乡”发展成就观察团走进习水县温水镇。 发展成就观察团先后来到温水镇园区的白酒材料包装厂、温水镇目里村的黔北麻羊养殖基地和玉米蔬菜种植基地、温泉镇街道等,通过参观调研向经营者和居民们了解当地工农业的发展,感受乡镇企业的发展给居民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 观察团志愿者们表示,温水镇的工业园区、养殖业和畜牧业的建立和发展,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镇政府的靠前服务有力推动了乡镇的发展,让温水镇走出了习水、走出了遵义、走向了全国。 镇工业园区一位工作人员表示:白酒包材企业的到来不仅让温水镇以及周边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更带动了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让小镇居民在收入增长的同时,还能在家门口享受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 版面设计:党委宣传部|刘文凤 版面审核:党委宣传部|刘文凤 图片审核:党委宣传部|刘文凤 执行编辑:党委宣传部|刘文凤 一 审:团委|陈云宗 党委宣传部|刘文凤 二 审:党委宣传部|王中伟 三 审:党委宣传部|张元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