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于4月24日以“海上升明月,九天揽星河”为主题,将航天精神融入校园体育活动,成功举办校园迷你马拉松赛事。活动不仅点燃了480余名参赛者的运动热情,更以科学化、网格化的应急救护体系,展现了校园急救教育的实践成果。
专业力量织密安全网:50名持证志愿者全程护航
上午10时,随着发令枪响,身着红白马甲的应急救护志愿者迅速进入“战备状态”。他们分布于赛道沿线8个志愿服务点,目光如炬地观察着跑者的呼吸、面色与步态,手机统一收纳以保持专注。这支由50余名持初级红十字救护员证的师生组成的队伍,以“动态监测+定点值守”模式,为赛事构筑起立体化生命防护网。

黄金四分钟备战:从理论到实战的精准培训
针对马拉松赛事心脏骤停、肌肉痉挛等高发风险,学院在赛前一天开展急救特训。应急救护师资团队以“黄金救援4分钟”为核心,通过情景模拟教学,强化心肺复苏(CPR)与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操作技能。参训志愿者通过“现场评估—伤情分级—紧急施救”全流程演练,重点掌握校园内14台AED设备的分布位置,确保突发情况下能够快速定位设备、精准施救。


急救教育长效机制:从校园到社会的生命守护
作为全国第二批急救教育试点学校,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必修课程+志愿服务”双轨育人模式。截至目前,已累计组织开展137期1096学时的系统培训,5730名师生通过考核,并获初级红十字救护员证,实现“毕业即持证”。学院持续开展应急救护知识“五进”活动(即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并结合校运会、马拉松、公共场所志愿服务等大型活动保障任务,使持证师生在真实场景中锤炼救护技能。

此次赛事既是航天精神融入体育精神的生动实践,更是将急救教育从“知识传授”向“能力转化”的有效途径。学院将持续通过制度化培训、场景化实训、社会化传播的三重路径,让急救技能成为青年学子的“必学技能”,学生毕业步入社会后,化身“急救蒲公英”,将校园急救教育转化为社会公共安全力量,让“人人敢救、人人能救”的文明图景从校园蔓延至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