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管理系统

省市“三个唯一”|十七年来国赛新突破,航天职院为贵州摘首金!

撰稿:图|卢孟常省级大师工作室 文|党委宣传部| 王中伟摄影:发布时间:2022-09-28 点击量:

6月27-28日,由共青团中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办的国家一类大赛、第十七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学生组)创新创效专项赛决赛通过线上评审方式举行。贵州航天职院选送的“极客智行——智能防护骑行头盔”项目荣获金奖(全国第二名)。此次获奖是自该赛项2005年设立17年以来,贵州省首次荣获金奖。

微信图片_20220928174330.jpg

微信图片_20220928174555.png

△共青团中央服务青年发展“创青春”微信公众号发布获奖名单

由学院5名学生刘国永、杨文峰、杨松、顾朝林、苏前龙组成的团队,与来自全国25个省级行政区、包含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在内的知名高职院校的187支队伍同台竞技,经过层层选拔和激烈竞争,最终荣获金奖。

微信图片_20220928174559.png

△共青团贵州省委、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认定2021-2022年度贵州省技能竞赛优胜选手“青年岗位能手”的通知》

7月18日,共青团贵州省委、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印发了《关于认定2021-2022年度贵州省技能竞赛优胜选手“青年岗位能手”的通知》,因在全省各单位、各行业举办的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中表现突出,学院学生刘国永、杨文峰两位同学被授予贵州省“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学院也因此成为获得该项荣誉的唯一在遵高校。

微信图片_20220928174604.jpg

△共青团中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命名表彰第21届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的决定》

9月20日,共青团中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命名表彰第21届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的决定》,学院学生刘国永同学作为国赛金奖作品“极客智行——智能防护骑行头盔”项目的负责人被评为“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本次表彰共有850名“全国青年岗位能手”,贵州省仅18名,遵义市高校仅1名。

微信图片_20220928174608.jpg

△学院选手代表刘国永(右二)参加第十七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贵州省代表队出征仪式

“付出总有回报,创新改变未来。要在赛场上展现风采、出类拔萃,就必须做到日积月累、脚踏实地和开拓创新。工科类创新创效大赛作品除了要有金点子,还必须要结合实际和客观条件,让金点子结出金果子。”该项目负责人刘国永同学如是说。在校期间,刘国永先后获得了第八届中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三等奖,第十七届“挑战杯”贵州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二等奖,“建行杯”贵州省第七届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银奖2项、铜奖1项,“振兴杯”贵州省青年职业技能大赛金奖。

微信图片_20220928174612.jpg

△刘国永同学在省赛选拔赛现场

备赛一年来,刘国永、杨文峰、杨松等5名同学组成的参赛团队,不管是在课余时间还是节假日,他们放弃了休息时间,牺牲了与家人团聚的时光,吃住在学校,每天“教室—宿舍—食堂—实训室”四点一线是他们的日常生活,经常忙到废寝忘食,时常为赶进度挑灯奋战,克服了因疫情影响导致赛事时间、地点、形式多次调整等不利因素,最后按照既定目标一丝不苟地完成了比赛项目各个环节的训练。

微信图片_20220928174616.jpg

△杨文峰同学在2022年省赛比赛现场

“本次大赛的结果是让我们感到欣慰和满意的,整个备赛过程更让我们毕生难忘。领导和老师们的细致关怀和精心指导给了我们无穷的动力,我们团队5人以校为家、时常因钻研和训练而通宵达旦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这些都是我一生难能可贵的财富。”参赛队员、主程序开发与调试负责人杨文峰同学说。杨文峰同学除了参加此次大赛获奖外,在2021年还荣获贵州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免试录取到省内本科院校继续学习。今年7月中下旬,杨文峰同学还代表遵义市参加“新时代、新技能、新梦想”贵州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电子技术(国赛)比赛,获得该赛项最高分,成功摘取桂冠,被授予“遵义市技术能手”荣誉称号。目前已经如愿进入六盘水师范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阶段深造。

微信图片_20220928174620.jpg

△杨文峰同学在2022年省赛金奖领奖台上

据了解,该项目作品有四大亮点:内置滑层减缓摔倒时对头部的冲击,设计规范佩戴语音提醒系统,配备指示灯安全警示功能,设定自动拨打报警电话和第一时间呼叫紧急联系人程序,由于该项目充分体现了创新性、实用性、可行性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比赛夺冠奠定了坚实基础。

微信图片_20220928174624.jpg

△指导老师卢孟常教授与参赛团队部分成员合影留念

大师助力,团队给力,为选手们聚力参赛提供了巨大支持。“从最初的一个创意、一张设计图到一件作品的呈现,从一段演示视频再到一面金牌的获得,离不开院系领导和电子工程系师生的大力支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机械工程系孙维泽、黄渊莉老师为头盔设计了3D打印内置滑铲零部件、优化加工了充电插孔,计算机科学系汤智华教授为作品精心设计了外包装盒,电子工程系的杨威、贺成同学完成了视频拍摄剪辑和头盔后期调试”该项目指导老师、贵州省技能大师、贵州省最美劳动者、遵义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卢孟常教授介绍道。

微信图片_20220928174630.jpg

△国赛线上比赛演示现场

为助力比赛取得好成绩,卢孟常教授主动协调了自己的上课时间,调整了自己的作息时间,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晚自习、节假日,帮助参赛团队分析问题、答疑解惑、加油鼓劲、排解困扰,指导学生注重关键细节、树立最高标准、强化实战技能,精心设计模拟现场比赛和线上答辩场景。经过反复推演训练,进一步发现问题、弥补不足、研讨完善,引导学生锤炼应赛能力、提升综合素质,让同学们真切地感受到学院大家庭的温暖和老师爱生如子的倾情付出,更增添了他们昂扬的斗志、必胜的决心和无穷的动力。

微信图片_20220928174636.png

△智能防护骑行头盔设计与调试

“这种含金量极高的国家级一类大赛金牌和全国、全省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的获得,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可以实现的,是师生携手不断探索创新、积小胜为大胜的结果,是学院明确工科特色定位、持续强化技能大赛牵引推动作用的结果。”电子工程系党总支书记、主任牛玉森深感欣慰地说。

微信图片_20220928174639.png

△智能防护骑行头盔设计与调试

学院党委高度重视此次大赛,从召开专题会统一安排部署,到成立专班协调推进备赛各项工作,从人、财、物的全面支持,到提出“点兵点将”的建议,从党组织的关心关怀,到学生组织的专人负责,涉及比赛的各项工作事无巨细,统一统筹推进落实。在前期备赛阶段,学院与电子工程系统筹安排了专门的干部协调落实比赛场地搭建、材料购置、软件支持、人员协调、器材配备、住宿餐饮等服务保障工作,通过微信群交流、电话沟通、深入现场等方式主动解决实际困难,全力保障了参赛师生备赛迎战工作的有序进行。

学院先后研究制定了《各类比赛奖励办法》《目标责任书考核办法》等规章制度,不断强化激励机制,优化绩效考核办法,明确各类比赛奖励标准,将师生技能竞赛成果作为年度考核、职称评聘、职务晋升、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连续举办了十八届校级职业技能大赛,对标国家、省、市赛事标准,将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发展、新动态、新需求及时引入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堂教学,营造师生争相参与技能大赛浓厚氛围。多年来,航天职院师生参加国家级技能大赛获奖15项、省级技能大赛获奖540项、行业技能大赛获奖66项、市级技能大赛获奖198项。

微信图片_20220928174644.png

△极客智行——智能防护骑行头盔

“本次获奖是学院建设区域知名优质工科高职学院过程中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展现了学院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创新创效能力。下一步,学院将认真总结经验,努力将大赛成果转化成应用成果、教学资源和精神力量,争取为学院、遵义市、贵州省赢得更多的荣誉。”党委副书记、院长唐明华说。

自第一次党代会召开以来,学院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工作和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紧跟“中国制造2025”“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等国家战略,围绕贵州“大数据、大生态、大扶贫(乡村振兴)”三大战略和遵义市“一地一市”战略目标、建设黔川渝结合部教育科创中心地域定位,以建设区域知名优质工科高职学院为目标,以“教学内涵驱动、科研创新支撑、产教融合发展”为抓手,推动学院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全面改革发展。

学院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积极落实“兴黔富民”行动计划、“技能贵州”行动计划、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大力实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省级特色骨干专业和精品课程,实施“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与企业联办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班,探索使用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采用项目式、情景式和模拟式教学方式,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注重工作场景模拟训练,突出实践操作,重视技能提升,着力培养学生岗位适应能力、职业发展潜力和就业竞争力,倾力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促进学生高端就业、德技双馨、全面发展。

微信图片_20220928174648.jpg

△智能防护骑行头盔手机客户端及操作界面

学院已建成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贵州省第四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贵州航天高级技工培训中心、贵州航天安全技术培训中心、贵州省机电技术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贵州省机电一体化开放实训基地、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培训基地、建筑工程虚实结合一体化教学实训基地。拥有省市级大师工作室8个,省级骨干专业4个、省级重点专业群2个、省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2个、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7门、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现代学徒制试点1个、省级职教名师3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市级优秀教师45人,贵州省专家库成员58人次。

微信图片_20220928174653.jpg

△智能防护骑行头盔外包装盒图样

学院党委书记冯尧表示:此次大赛成绩的背后凝聚着参赛团队的通力合作、默默付出、不懈奋斗,是对“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三线精神的大力传承和最好发扬。学院将一如既往地教育引导师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版面设计:新闻中心|杨飞

版面审核:党委宣传部|刘文凤

图片审核:党委宣传部|刘文凤

执行编辑:党委宣传部|刘文凤

一 审:党委宣传部|刘文凤

二 审:党委宣传部|王中伟

三 审:党委宣传部|张元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