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至6月3日,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贵州省终审决赛在贵州师范学院举行。经过两天紧张而激烈比赛,航天职院参赛团队满载而归。学院选派的十支参赛队伍全部获得奖项,获得3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
载誉归来的老师和同学们谈起获得的荣誉,有喜悦、有遗憾,更多的是总结经验,为下一次获得更好的成绩打下基础。
为了更好的下一稿
此次拟获一等奖的《建设生态乡村 促农产品全产业链发展---遵义绿色农“链”生态乡村调研报告》,是指导老师梁媛、袁丽带着学生们反复打磨而成,为了确保调研报告数据真实可靠,比赛团队多次前往大坎村实地调研,走访村民了解实际状况,对报告内容反复修改,只为了更好的下一稿。同时,比赛团队采取了老带新的结构,实现了人才的良好接续。

同心戮力,我们就一定会成功!
谈起获奖经验,另一拟获一等奖的比赛团队表示,指导老师和学生同心戮力,是我们获得成绩的关键。《关于在ChatGPT的快速发展下, 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影响的调研报告》这一作品,凝聚了指导老师李游、朱泽锟加班加点、细致入微的指导,更离不开学生反复的思考、创新和实践,师生齐心协力,解决了从课题的选择、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到论文撰写各个环节遇到的问题,也坚定了大家的信心。

工匠精神,就是要精益求精!
“异型端盖内圆壁斜小孔加工工艺分析”在此次挑战杯中同样拟获一等奖,该项目历时一年多,项目专用夹具图纸设计改良百余次,零件加工实验数百次。结果不满意,指导老师徐贵勇、先世兵、饶凤带着学生们咨询专家、走访工厂、实地操作,对图纸和夹具不断修改,在加工尺寸上不断提高精度。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同学们渐渐明白,工匠精神就是不气馁、不放弃,就是精益求精。

在比赛准备阶段,指导老师们既要保证课堂教学,还要对参赛团队进行指导,往往只能在下班后才能和学生一起推敲参赛作品的细节,加班加点、废寝忘食成了指导老师和参赛学生这段时间的日常。功夫不负有心人,“一种舒适节能照明控制系统的场景应用”、“多功能便携救生肩带——赋能科技‘生命化’”、“基于NB-loT的智能围杆式高空安全带监测系统”在本次比赛中拟获得二等奖,《花繁叶茂忆乡愁 文旅康养谋振兴——遵义市花茂村‘农康旅’融合发展调研报告》“一种便携式垃圾清理装置”“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新三线,新希望——遵义三线遗产守正创新赓续传承”拟获得三等奖。


从组织校内选拔赛到带队参加省赛,学院团委一直在幕后奔波忙碌,在比赛规则的解释、突发事件的处理和参赛服务上做好了细致安排,保障参赛团队全身心地投入比赛,赢得优秀成绩。
版面设计:党委宣传部|刘文凤
版面审核:党委宣传部|刘文凤
图片审核:党委宣传部|刘文凤
执行编辑:党委宣传部|刘文凤
一 审:党委宣传部|刘文凤
二 审:党委宣传部|王中伟
三 审:党委宣传部|张元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