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管理系统

航天职院以“三个导向”推进课程改革 全面赋能乡村振兴

撰稿:文|杨超 梁媛 图|党委宣传部综合整理摄影:发布时间:2023-10-20 点击量:

近年来,航天职院坚持以服务乡村振兴为重点,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专业优势,通过“三个导向”深入实施课程改革,坚持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持续深化“校农合作教学”模式,突出实训实操实效,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上下苦功夫,着力培养技术技能型劳动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青春力量。

以电商助农为导向,由“重理论”变“重实操”

近日,在航天职院学生食堂门口举办“分享优质农特产品 助力乡村振兴”线上线下销售农特产品活动,在销售过程中,学生将市场调研、电商营销与推广、直播营销、农村电商精准扶贫等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利用线下推广、线上直播带货等多种渠道扩大产品的曝光度,展现出色的沟通能力、市场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不仅掌握了电子商务工具和技术的能力,还加深对电子商务行业的认识和理解,切实提升了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

此次农特产品销售活动是学院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一直以来,学院电子商务教研室结合电子商务专业的优势和特点,进一步深化专业课程的设计和内容,使其更符合行业需求和学生发展,并深入推进校企合作,特别是与乡村电商平台、农业合作社等进行紧密合作,提供农村电商平台运营、乡村旅游推广等实践机会,并建立导师帮带制度,邀请业界专家为学生提供指导和支持,通过师生与导师深入交流,提升师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同时,举办电子商务专业学术研讨会,邀请业内专家和学者分享最新的电商技术和发展趋势,为电子商务专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以志愿服务为导向,把课堂“搬”进田间地头

学院注重让学生在乡村“大熔炉”中淬炼成长,在乡村“大课堂”中倾听民声,在乡村“大舞台”中绽放光彩,持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提高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

今年暑假期间,计算机科学系组织30余名志愿者到余庆县大乌江镇新场村开展乡村振兴数字服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建团队走出校园奔赴基层,带上技术和教育理念,架起“田间课堂”,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走村入户开展数字门牌认证安装,向村民们耐心讲解数字门牌的便捷之处,积极引导门牌认证安装,一共完成新场村21个村民小组数字门牌安装工作。同时,让学生“沉浸式”体验劳动美,帮助村民们割稻子、收稻谷,体验农民的艰辛与不易。以数字服务为载体,突出社会实践,给学生上一堂生动的社会实践课,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切实提高了综合素质。

基础科学系、建筑工程管理系组织学生开展2023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活动,以“参观”“研习”“调研”为抓手,采取“实地调研+劳动教育+红色教育”方式,通过助农采茶、实践劳作、参观突破乌江纪念园等活动,用行动传递关爱,助推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用青春的力量助力农村发展,尽显新时代新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引领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以技能培训为导向,着力打好乡村振兴“人才牌”

机械工程系充分发挥科教优势和创新优势,积极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提供创新成果和智库支撑,深化校企合作,开展技能培训,助力农民优质就业,实现产业专业双赋能,全力打造成最接地气、最有特色、最具实效的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基地。

以创新企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主抓手,机械工程系积极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让一大批“中小企业”成为带动一方群众致富、振兴乡村发展的“生力军”,引领、示范、带动更多富余劳动力、留守妇女等加入职业农民队伍,开启“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与乡村振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培训课堂由教室搬到乡村厂房,老师现场手把手传技术、教方法,培育了一大批懂技术、有技能、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让越来越多的群众成为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力保障和智力支撑。据悉,机械工程系已开展4期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共培训300余人,其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100余人次。



下一步,学院坚持以党建引领专业发展,持续完善课程设计和内容,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建设特色专业,不断加强育人路径探索,深化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需求性,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实训机会,进一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积极为乡村发展培养工匠型技术技能人才,为开创百姓富、产业旺、生态美的乡村振兴图景贡献职教力量。

版面设计:党委宣传部|杨 超

版面审核:党委宣传部|杨 超

图片审核:党委宣传部|杨 超

执行编辑:党委宣传部|杨 超

一 审:党委宣传部|杨 超

二 审:党委宣传部|张元均

三 审:党委宣传部|曾 静